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10/2007 廬江文化教育中心 (1)


「廬江文化教育中心」

成立的緣起

與化解國際衝突、促進世界和平的大願有關。

其發起人是一位祖籍安徽廬江的老人,這便是旅居海外的釋淨空老教授

釋 淨空老教授現年81歲,常年致力於世界和平、宗教團結和社會教育等工作,精通佛教各派經論,以及儒、道、基督、伊斯蘭等多家教派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研 習、體悟頗深,講經、教學已49餘載,足跡遍佈世界多個地區,還是中國人民大學、鄭州大學等國內院校及國際上多所大學的客座或榮譽教授。

近些年,老人家曾 十幾次出席國際和平會議,並且多次應邀發表主題講演,闡述「以倫理道德教育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諧」的理念。「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 群,能夠維繫幾千年,未被世界所淘汰,方法不是開會、探討、鎮壓、報復,而是辦班教學,取得共識,依循傳統文化教育產生的巨大力量所實現的。」

「每 次講演結束後大家往往都會說:『您的建議很好,但這只是理想,很難實現,另外,傳統是否真的能適用於當代?』

於是,我們選擇湯池小鎮做實驗,成立文化教育 中心,辦班教學,研究和落實,以中國祖先的智慧方法化解種種的衝突。」釋淨空老教授親任中心主任。

他坦言,原先以為需要用三年的時間見效,事實卻是不到半 年就已經達到喚醒百姓良知、顯著改善民風的效果,「這說明古老傳統的教育,對現代人的教化,仍然非常的有效。」


幸福人生 愛的教育

文化教育中心的所有教師和員工均為志願者,來自五湖四海,大都很年輕,卻不少原本是其行業的精英骨幹。

「在 此接受聖賢的教誨,使自己真正受益;又能為弘揚傳統文化而盡一份力,可以讓這麼好的『寶貝』讓更多人獲益。」來自台灣的年輕的周老師,他原本是生物學碩 士,卻毅然辭去年薪幾十萬的職位,攜夫人、孩子一起落戶湯池鎮。與大多數老師一樣,他是先通過「種子老師」的嚴格培訓纔獲得中心教師資格的。

在中心,有著與周老師同樣行動的人為數不少。他們並不認為放下某些人羡慕不已的東西有什麼遺憾,反而覺得來此學習付出,纔是真正的幸福。「我們在湯池過得很充實,很愉快,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大家真誠地彼此愛護、支持、照顧和幫忙,溫暖極了。」來自山東的王老師說。

中心訓導長蔡禮旭老師也來自台灣,今年不過三十幾歲,卻早已是名聲大振,無論在內地的大學講堂或是在喜愛傳統文化的人群當中,還是在海外有華人聚集的地方,他的演講總是深受歡迎。

據蔡老師自己介紹,他在大學畢業後也曾像許多年輕人那樣,在一年之內換過多個工作,一直都沒能「理得心安」。「可在接觸了儒家文化等傳統經典之後,便豁然開朗,也堅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標與方向,進而全心投入,越學越喜歡,越體會越付出就越有信心。」

他 講到,人生的動力其實就是一個「愛」字,「愛」與「被愛」都是力量。「我們懂得『愛』人,心量就拓寬了,就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被愛』就是感恩,不斷感 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國家和感恩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乃至感恩天地萬物,這種力量非常之強。」在他眼裡,每個人的生命,跟前輩師長,跟祖宗聖賢人,是分不 開的,「而擁有一顆智慧承傳與報恩的心,我們纔能夠懂得人生的意義,明白如何經營自己幸福美滿的人生。」

很多老師也認為,「愛」是所有幸福和善心的泉源,是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成就對方善心與善行。愛是不講條件的,就像母親凝視著孩子的目光般,沒有片刻離開,但卻又從不覺得自己在付出什麼,而愛的付出與被愛的感恩就構成了圓滿的幸福人生。

中心的講座正是以「幸福美滿的人生」為題,許多聽眾將其稱之為「觸動靈魂的最好的人生啟迪」。老師們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嘩眾取寵的言語,有的只是一片真誠的心,字字句句無不是感同身受的善意,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

面對當前「富而不樂」的現實,我們更能體會:幸福與物質財富的多少沒什麼關係,「幸福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一位老師曾這樣說。

據 瞭解,起初湯池人想不出中心要做什麼?教「經典」有何用處?更有人乾脆提出「不如就教我們怎麼賺錢吧!」老師們沒再多說,只是做出樣子,啟發引導,代替一 些年輕人孝敬和陪伴老人,為他們做其子女都不願做的事。

中心常務副主任楊老師是著名的書法家與金石專家,她本人就花費大量時間,義務教授當地的孩子們書法 與篆刻,給他們講聖賢的德育故事……見到自家的老人和孩子,一天天快樂和安穩的樣子,人們終於體會到老師們的用心,並且被深深打動,開始學著孝順父母,教 育子女,友愛鄉里,全心全意接受起「愛的教育」。

現 在,許許多多鎮民把這些帶給他們生活巨大改觀的老師們,當作自己家人一樣的愛護,

最好的水果,最好的糧食,家裡還沒吃,都先運到中心,而且並不聲張。

不少 湯池人說:「這些老師來到我們這裡住,他們離鄉背井的,若是讓他們受苦,就是我們照顧得不好啊。」一時間,尊師重道之風吹遍小鎮,吹向遠方。人們確實感受 到老師們所講的:人跟人都是一體的,相互信任,彼此付出,事事感恩,就是最幸福美滿的人生。

教學為先 辦班教學

「教 學太重要了!聖賢人是教出來的,好人也是教出來的,恐怖分子同樣是教出來的……就看教他什麼和怎麼教。」 釋淨空教授非常贊賞中國古人幾千年前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思想,「一個國家首先是要把教育辦好,而教育的根本,在中國一定就是家庭教育。」久遠 以來,傳統中國人的教育往往從孩子還未出生時就開始了,此間父母大都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合乎於「道」……

整個湯池就是一座大學校,

課堂甚至可以「移」到每戶家裡。中心的老師們定期下鄉,哪怕有一位聽眾也會開講。

在中心的對面,是一所「鎮民學校」,每天義務為全體鎮民和參訪者提供各種有益的講座,從傳統文化當代榮辱觀倫理道德企業管理,到技能培訓新世紀健康飲食

有鎮民嫌教室太拘束,於是中心便在附近河邊的綠樹林間開辦「綠色課堂」,老師或親自講演,或架起「電視牆」放錄像,大家或休閑,或上課,氣氛與效果同好。

「聖賢人的教誨,如果沒有人教和落實,那是很難領悟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兼職導師李律師表示。

傳 統經典浩如煙海,可中心當作最主要教材的卻是一本名為《弟子規》,只有1080個漢字的兒童啟蒙讀物,請別小看這短短的千餘字,可知它的內容是取自四書五 經的精華,是人生立身處世寶典。美國教育家隆‧克拉克(Ron Clark)所著的暢銷書《教育的55個細節》(The Essential 55),似乎與《弟子規》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 國自古留傳下來的家教、家規一類著述很多,高知名度的就有幾十種。而約300年前夫子李毓秀(1662—1722年)編輯的《弟子規》是集中國家教的大成 之作,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特別講求家庭與生活教育,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出外恭敬長輩、尊老愛幼以及尊師重道、待人接 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從表面上看,其用字簡單,但處處含有深意,都是以奠定德行基礎為出發點的。

例如:「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 或推辭偷懶」(父母命,行勿懶);「早晨起床後,務必洗臉、刷牙、漱口」(晨必盥,兼漱口);「歲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老易至,惜此時);「言語能夠 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語忍,忿自泯);「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 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見人善,即思齊。縱,以漸躋)……

「我這麼多年的社會摸索所纍積的經驗,居然只是《弟子規》裡面的一、兩句話而已。」一位40多歲的中年人在聽了「中心」《弟子規》的課程後感慨道。

湯池曾有夫妻倆對罵罵到鎮政府,可「評理」的調節員一句「你們都學過《弟子規》了,還好意思吵架。」就讓他們二話未說,紅著臉走了——很快和好如初。

「《弟 子規》首先不是教嬰孩念的,而是教大人的,為人父母的,他們務必要把每一條都做到,做給孩子看。」釋淨空教授指出,我們的要求是「學一句做一句」——聖賢 人的教誨不是拿來背誦說的、解讀討論、研究的,也不是為了豐富知識文學歷史修養,而是要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工作當中變成自己的行為規範,內化成自 己的德行。」很顯然,這與許多地方熱興「國學」的表面做法不同。

為 人父的李老師坦言,過去,他總以為自己孩子的缺點是源於社會、學校和同學的影響,開始學習古賢教誨後纔逐步意識到,孩子的「毛病」實際上正是源於父母。 「一個有智慧的人,每天要反省自己,總是從自身找原因,從擴展自己的心胸和提陞自己的境界來影響和改變這個世界。」他說,「當我們家長從自身開始改變,孩 子很快就會改變——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其實,對社會大眾也是如此,身教勝於言教,施教者首先應該身體力行,做到纔能說到,纔說得有效果,通過榜樣的力 量,達到教育的目的。」

湯 池的街頭曾經垃圾成堆,可在很短時間內就有了很大改觀。「其關鍵原因是我們的老師們親自去撿垃圾,而沒有靠政府的強制命令與罰款,也不是靠人監督。」李老 師說,當地居民看到老師們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也一起來撿垃圾。今天,順手把地上的零星廢棄物撿起丟到垃圾箱裡已成為許多湯池人的習慣動作。

本性本善 厚德載物

目前湯池最普遍流行一句經典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位小學生自省說,有一天數學老師上課要用到學具,那個學具只有她一個人有,「我準備拿出來,又不想拿出來,直到放學時我纔想到人不能自私,我很想對全班同學說聲『對不起』」。

按照中國先祖們的看法:人能自省,便會開悟,也會變得厚道,而人能具有悟性與厚道,便會有福;一個家庭的和睦,一定會帶來這一家的興旺,如果每個家庭都很和睦,那麼國家社會就太平無疑了。

「所有世間的問題與衝突,只要人跟人處好了,大半都會化解掉。」 由此,蔡禮旭老師說,胎教和幼教格外重要,「如果不從小教育,就會隨著種種不同環境的熏習,養成不好的習性,進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至 於世間人所表現出的種種不善,他認為,「這不過只是習性、習慣而已。古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人皆『本性本善』。」他說, 「看人要看其本質,教育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啟髮指導學生改正不好的習性,恢複本性本善,保持本性本善,確立積極與理智的人生觀,如此人人皆能成就有意 義、有價值,幸福美滿的人生,世界的安定和平,自然也就指日可待。」

在采訪中,無論是當地的官員與普通居民,還是中心的師生與管理者,以及大量的來訪者與受教者,他們都無不歡喜地表示:他們都相信人確實是可以教得好的;和諧社會確實是可以實現的。

由 於湯池因民風好轉和傳統學風的盛名遠播,從四面八方來參訪和遊覽的人數日益增加,更有一些熱愛青山綠水,也愛傳統文化教育的「新移民」入住。這一切自然也 帶動了這裡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鎮里正在規劃建立傳統文化街,無論是賓館飯店、還是特色商品的經營都面臨很好的前景。

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鄉工作和生活,一為陪伴父母,二求自身安穩,三想熏習傳統文化,利益子孫後代。

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這句中國古代諺語正昭示著湯池這一人傑地靈、學風正盛的「溫泉之鄉」、「茶葉之鄉」、「文化之鄉」的美好未來。


欢迎到大方广www.dfg.cn了解更多详情,谢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