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台灣‧蔡禮旭‧聖賢書治社會病  2010-01-01 10:00


來自台灣的蔡禮旭老師,在弘揚5000年聖賢教誨的路上樂在其中,因為他一直深信『德不孤,必有鄰』。


(台灣)10年前以雀躍之心跨越千禧年,然而,10年來為我們洗禮的,是一場場令到人心惶惶的經濟衰敗、硝煙四起的戰場、令人束手無策的溫室效應等等亂象。有沒有想過,打從有人類以來,可能會被後代子孫罵得最慘的是哪一代人?
在跨世紀10年結束之日,能否好好思考為何我們的老祖宗,處處都想著如何給後代子孫好的智慧和生活環境?從台灣遠道而來大馬弘揚《弟子規》的蔡禮旭老師直言,新時代的人有需要學習綿延5000年的聖賢教育,以解決家庭、社會,乃至世界的困擾。
回溯10年前,在台灣商業界,從事西方教材買賣的蔡禮旭發現,昂貴的教材不見得能找到人的根本和增長人的智慧。
“現代人出現了信心危機,總以為‘外國月亮比較圓’,把中國5000年的傳統文化教育精粹給拋了。”
好比西方醫學知識的積累只有短短一兩百年,他們也摸著石頭過河而來,不像5000年的中醫有著那麼多的印證。然而,西醫還真瞧不起中醫,這態度有多傲慢。蔡老師直言,這就是病,病在傲慢,不學習智慧、不汲取經驗。
聖賢智慧
棄如敝屣?
那我們該從哪兒找智慧?往哪裡汲取經驗?也是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中文教學主任的蔡禮旭說:“中國聖人的智慧,照護了歷代幾千年來千千萬萬的家庭,我們卻把這些智慧棄如敝屣!”蔡老師懊惱地說,歷經5000年淬煉的聖賢教育,不用條件也不用錢,奉送到你面前卻卻之門外,硬要花費大把金錢學不一定正確的東西,這是哪門子的判斷能力呀?
在當時,蔡老師也在電視上看到淨空老教授在講經,“他雖然是位佛教高僧,但小時上過私塾,他們應該是完整地接觸到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後一代人。”他感慨地說,老人家也最清楚傳統文化的好,所以能在講經的時候,不只是講佛,也講儒釋道,並將所有優秀文化融會貫通,從中找到根本。
“比方說,家庭是根本,每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在家庭裡已養成了,這就是孔子所言:‘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絕對不是等他大學畢業才來教的。”
這中華5000年歷史中,出了聖賢無數,然而5000年來,教育孩子花最多時間的卻是我們這一代,孩子生得少,反而教育的效果不好,這個對比是值得深思的。
“這就是古人說的,一棵樹要長得好,首先根基要紮得好;要源遠流長,源頭就要清澈。所以必須找到根本,你的努力才能有好的發展,‘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用心在根本上,只要本立住了,開花結果就水到渠成,否則根不牢就容易遭連根拔起。”
所以,教育應該從胎教開始做起,只是這些道理沒人跟我們講,當我們在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常常只是著重在語言、社交等技巧,而根本就是老師的愛心,細看現在學子學習的學問,往往不在於本,教育的目標竟是長大後要懂得賺錢。這是錯誤的思想。
蔡老師解釋,“本”指的是一個人的善心,教育孩子就是要長他的善啊,並非分數或考試!
讀書旨在聖賢不是賺錢
讀書旨在聖賢,而不是賺錢。
聖賢是甚麼?“聖賢不是供奉在牆上的才叫聖賢。聖賢是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當個好學生,尊重老師、友愛同學;在公司是個好下屬、好領導,體恤下屬;在社會是好公民,具有使命感,給社會一個好榜樣,這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蔡老師由衷地說,能夠具有這些判斷力,是因為遇到了好老師,遇到了經典。他不斷地聽取淨空老教授講的道理,在接觸一兩年後,蔡老師開始從生活和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和釐清,“結果發現問題並不複雜,問題出在人心,出在思想,而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講白了就是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的命運;父母思想決定家庭命運;領導思想決定國家命運;世界人的思想,就已看到未來世界的命運,它是不會有偏差的。
“就像地球都壞成這種程度了,覆巢之下無完卵,人們還是顧著眼前利益。”你要叫一個人愛地球,首先要叫他愛父母,這就是根本問題。
弟子規是孝悌最佳教材
蔡禮茂老師指出,“愛有原點,愛世界、愛環境、愛動物,得找到源頭,這源頭即是‘孝’,幾千年的文化以孝為核心,教育以孝為起點,這就是孔子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上一代人因為孝,孩子主動讀書,而且這種動力是一輩子的動力,“一個人孝順父母所以努力向學,工作盡責不用讓父母操心,再來,家庭就不用操心,皆因他找到根本向上的動力。”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人抓到本了,努力就有結果,否則只會瞎忙一場,而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要真正落實,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規》。
眼見人們的根本壞了,人偏離了常道而亂象百出,“孔子講的‘見義不為,無勇也!’我們是炎黃子孫,以祖宗的心來看這個社會,祖宗會很傷心,聖賢如孔子也會很傷心。我們是祖宗的子孫,聖賢人的弟子,延續聖賢的教誨就是我們的本份,當你看到了家庭、社會、民族,乃至下一代的需要,就不能袖手旁觀,否則就是麻木不仁。”
在中國《禮記》裡面講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後來,他決定立志以教育事業為終身事業,因為人心只有靠教育才能轉換過來。所以,他先後到了台南師範學院,以及澳洲淨宗學院追隨老教授一同學習,並無私地投身弘揚《弟子規》仁愛和平精神的生涯。儘管收入比過去少了,但他瞭解到老子所說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不分親疏,但總是與有心要利益大眾的人同在,只要有善舉,福報自然來。
一路走來,弘揚傳統文化這條路走得孤獨嗎?“在《論語》中有‘德不孤,必有鄰’,只要日日在心,慢慢會遇到有同樣使命的人,力量漸漸凝聚起來,對有德的人信任,祖宗也會給予保佑。”蔡禮旭輕描淡寫他此刻雲淡風輕的心境。為甚麼有的人轉得快?全因他們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人之初,性本善”,在反思過去的歷練可能受到社會的誘惑,若是有機會看到、接觸到、瞭解到,他們就會比較容易領會和改變。
要把人教成人
而非工具
我們競相向歐美、蘇俄學習他們的教育體系,試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是甚麼?
“結果,擺在面前的是,如此教育出來的青少年皆有問題,全部孩子都是成人的白老鼠。”蔡禮旭不無感慨,“連美國前教育部長也承認他們的教育是失敗。”失敗在於把人當工具教,越高學歷的人離婚率越高,因為教育只教他考試、做功課,沒教他生活和待人處世。
所以,我們要把人教成人,而不是工具!
教育孩子,要著眼於他的未來人生幸福,不是眼前的分數而已!
現代人過於功利,老祖宗說得很清楚“慾令智迷,利令智昏”,人一旦功利起來,有慾望要達到、貪圖眼前利益則會喪失智慧,多少人因此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全都是被這些誘惑而泥淖深陷。
心正而後身修
誘惑有指財色,亦指虛榮心,只要孩子考個高分,父母馬上有面子,這樣的孩子其心理成長很不健康,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
儒家之道講得很清楚,一個人的心不正則修養出狀況,而身不修則家不齊,只有“心正而後身修”,才不會出現行為偏差。
這些道理都是老祖宗的智慧,講得那麼早,我們都不去學,“這個時代說一句最貼切的話,為甚麼社會、家庭出現亂象,或者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老人是誰?“5000年是老人,孔子是老人,祖宗留的話,都是老人留的話。”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閩南老人家常說一句“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充份說明了不論是對人或牲畜,一旦過度寵溺都會招來不好的下場。寵愛等於溺愛,就字義而言,“溺”含溺死之意,而且孩子會變“弱”了;再仔細回看“寵”字怎麼寫?寶蓋下從“龍”,意思就是把一條龍困在居室或洞穴裡,試問這條龍怎麼發揮得了,一旦格局無法變大,又如何胸懷天下?
結果,受寵的孩子只想到自己,自我為中心,講白了就是自私,自私變成競爭,競爭之下,又怎麼會想到別人呢?
試問,我們現代家庭栽培出多少個胸懷天下的孩子?他們根本都是在想著自己如何享受,多快能賺到100萬啦,說實在的,若是一個人無德無善心,又何來的福呢?
錢來得越早,災禍跟著來,這就是老子強調的“禍福相倚”啊!“人的財富要水到渠成,你硬去找那麼多錢來了,又沒有德,就會因為錢而引發很多慾望。”高爾夫球好手老虎伍茲迄今恃財傲物的際遇,正與宋儒所說的少年得志大不幸不謀而合。
“以前的人栽培人是‘德才兼備’,‘德’排在前頭,反觀,今時今日我們注重的是分數、學歷和才華,忽略了德行。”蔡老師說。
功利下成長孩子不快樂
當思想教育是失衡,社會方向不對時,就需要有個榜樣來引導。
功利社會下成長的孩子是不快樂的。“你要讓他有健康的思想,他才能快樂。只有計較得少,容易知足的人才會快樂。”
“所以,不爭的事實是有錢人得憂鬱症的機會比較大,奇怪的是,人的反應太慢,明知有錢也不一定快樂,但人們還是往追求物質方面努力。”
他認為,這個社會需要有企業家作榜樣,這個模範企業家不只是持續富貴三五十年,還得把孩子教得好,夫妻和樂,才有資格向世人展現德行。蔡老師說,他所接觸的大馬華人企業家中,有的在接觸過《弟子規》之後,馬上把傲慢放下,對妻子變溫柔了,也把教育孩子排在首位。(大馬光明日報)
世華媒體‧2010.01.01

沒有留言: